民主与法制网讯(记者何毅)“中国食品名城”“中部最佳投资城市”等一系列荣誉,使河南漯河这座青春城市吸引了世界的目光。 近日,全国人大代表、河南省漯河市市长秦保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:“2022年,漯河全市生产总值在2021年增长9.1%、建省辖市以来首次居全省第1位的基础上,增长5.2%、居全省第2位,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前列,实现了以创新“领先一步”赋能食品名城“一路领先”。新的一年,漯河市将努力推动更多‘漯河制造’迈向高端、成为关键环,真正让食品产业优势真优、优势更优、优势长优,努力建设国内一流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食品名城。”
据秦保强介绍,2022年9月22日,中原食品实验室在河南省漯河市正式挂牌运营。2023年2月1日,中原食品实验室科学家大会暨漯河市创新发展大会召开,近百位科学家、100多位全国食品产业知名企业家云集,与6所高校签约共建研究基地,一批食品知名企业签约成果转化,举办科技招商发布会,发出了创新开局拼经济的最强音。
谈及漯河市食品产业创新发展情况,秦保强信心满怀地表示:漯河市作为中国食品名城,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认真践行“大食物观”理念,锚定省委“两个确保”“十大战略”目标要求,超常规大力度推动创新,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“华山一条道”,努力推动更多“漯河制造”迈向中高端、成为关键环,真正让食品产业优势真优、优势更优、优势长优。
一是强力把中原食品实验室打造成为创新发展的“发动机”。立足“人才高地、创新之源、食品未来”定位,对标国家重大战略,充分发挥院士和首席科学家作用,探索构建“实验室+研究生院+孵化器+中试基地+产业基金+产业园区”“六位一体”全链条发展模式,形成各类创新要素精准对接、相互赋能、高效耦合的“1+6+N”创新格局,力争“十四五”时期成为省实验室标杆,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、晋级国家队。当前,我们围绕新资源挖掘与功能研究等六大研究方向,加速抢占未来食品产业新赛道,争创全省未来产业先导区,努力实现更多领域“0”到“1”的突破、“1”到“N”的产业化。实验室运营以来,已为双汇、中大生物、卫龙、伊利等近200家知名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57次,突破关键技术16项,转化科技成果73项。 二是激励支持食品企业成为创新“主力军”。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,持续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增强研发活动覆盖的广度和深度,实现由“有形覆盖”向“有效覆盖”转变,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已达70%以上、居全省第1位,力争今年实现全覆盖。坚持把食品产业重大项目作为创新的载体和支撑,紧密结合“三个一批”“万人助万企”活动,提高“含金量、含新量、含绿量”,已经开工的5个百亿级、13个50亿级、112个5亿级项目全部按照创新型示范园区标准建设。目前我们正在建设全省重要的预制菜研发生产基地,倾力支持双汇围绕“八大菜系+豫菜”,推出“一碗饭、一顿饭、一桌菜”,加快建设以中央厨房、中华菜肴为主体的双汇第三工业园,争当全省预制菜产业发展联盟“盟主”。春节期间仅双汇研发的“八大碗”预制菜,销售收入就达1.8亿元。 三是打好引育食品领域高端人才“组合拳”。坚持超常规引进人才、大力度培养人才、用真情重用人才,动态优化“百千万”人才招引、千人青培等招才引智政策,构建全方位、全要素、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,打造近悦远来的最舒心家园。为中原食品实验室量身打造人才引进政策,食品领域的11名院士、13支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为代表的科学家团队、189名科研人员为实验室服务。鼓励食品企业在中心城市设立研发中心,柔性引进高端研发、管理人才。充分发挥职教优势,依托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等高校,大力度开展“人人持证、技能河南”行动,深入开展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打造“漯河食品”人力资源品牌。 四是按下创新成果转化“快进键”。依托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、河南省生物发酵与植物提取中试基地,打造全国规模最大、功能最全、设施先进的食品加工中试基地集群,建设中试生产线50条以上,向全社会开放共享、实现共建共赢,目前已建成了21条,一批新的中试生产线高端设备已订制到位。按照“园区+产业+基金”模式,建设食品科创园区,推进科创金融,实现创新资源共享、平台共建、人才共育、项目共研,放大创新创业集聚效应。探索建立全国食品产业技术交易市场,打通科技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。 五是优化尊重创新崇尚科学的“朋友圈”。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,赋予科研团队更多的技术路线决定权、经费支配权、资源调度权、人力使用权,打造最为宽松的科研环境。对各县区各部门开展创新工作评价,推动创新向实处做、具体化。建立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和更为科学的考核奖励制度,形成干部敢为、地方敢闯、企业敢干、群众敢首创的创新创造浓厚氛围。